
产品名称:阳城蚕茧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号:第40520318号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6年第192号
产品特色:阳城蚕茧色泽雪白,颗粒椭圆微带束腰形,茧层均匀、厚薄均匀,单茧丝长,以茧大、粒匀、色泽好等优点闻名全国。上车茧率可达98%,解舒率≥80%,其解舒率、上车率、出丝率等在全国蚕茧质量抽样检测中,综合指标第一名,是全国首批获得“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蚕茧。
产地环境:阳城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处,海拔在 650-1200 米之间,森林茂密,水源充足,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和凉爽,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桑树、蚕的生长发育和蚕茧的形成。较大的昼夜温差和较低的大气湿度有助于减少蚕病的发生,提高蚕茧的质量和产量。阳城县的土壤类型是褐土,这种土壤富含氮、磷、钾等养分以及铜、铁、锰等元素,有机质含量约为1%,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和发育。
人文历史:阳城古称获泽,是著名的蚕桑之乡,栽桑养蚕距今已有3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栽桑养蚕有史记载可上溯到商周。《穆天子传》载:“天子四日休于获泽”“甲寅,天子作居范宫,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阳城境内的原桑林乡在古代就是蚕桑集中产地,周穆王所以“休于获泽”,其目的就是为了观赏人民的采桑活动,而且在桑林大摆饮宴,以致庆贺;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王国光作品《临涧更宿》写到:“山近无村水近楼,小桥烟火数家秋。客来笑迎烹鸡黍,一话桑麻夜未休。”生动描绘了当时阳城蚕业发达的盛况;清代,同治《阳城县志》记载:“缫户虽多,邑中不织绸缎,皆鬻外。”宣统《阳城乡土志》记载:“挽手、黄丝皆系外商驻买,黄丝约二万余斤,挽手六七千有奇。”当时阳城县里的商号东晋福曾为外地的蚕丝商人办理汇兑业务,可见蚕丝贸易相当可观。民国初年,阳城外销商品中蚕丝价值为首位。
产业发展:全县桑园面积3.77万亩(含蛋白桑1000亩,果桑1000亩),桑树3135万株,地埂桑765万株,桑树总资源达到3900万株。全县养蚕户9000多户,年养蚕3.58万张,产茧171万公斤,蚕茧收入突破亿元。养蚕张数、蚕茧产量占全市总量的98.04%,占全省总量的94.5%。
近年来,阳城县牢固树立“以蚕为本振兴乡村”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现代蚕业建设,通过一系列措施推进蚕桑产业上档升级,以三产融合大大促进了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全县现有禹珈豪、佳美、永丰源缫丝企业3家,白厂丝年生产能力1000吨;安麒俪、城外城等丝绵被加工企业10余家,年生产优质蚕丝被5000多条,蚕桑综合产值达到5.12亿元。
(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科、知识产权规划和运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