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9月,一场以“质量”为名的深刻变革,在山西省晋城市涌动。这并非一场应景式的短期活动,而是一次对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战略性探索与系统性实践。晋城市以开展2025年全国“质量月”活动为支点,动起“政府推动、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共治新格局,成功将“质量第一”的理念从文件纲领嵌入产业肌理、融入城市血脉。
顶层设计与全域联动编织质量之网
质量建设,体系至关重要。晋城市的这场质量变革实践,始于顶层的精密构思与高位推动。
8月底的先行部署,确保了活动“起步即加速”。从9月1日承办省级“药品安全宣传周”启幕活动,到9月23日在晋钢集团举行全市“质量月”启动仪式,高规格、高密度的安排,层层递进,将质量工作的战略地位凸显无遗。
晋城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慧杰表示要“以高质量支撑晋城发展,以好品质擦亮城市名片”。启动仪式上,发布的八项“质量月”活动重点任务,如同清晰的战术路径,将宏大的“质量强市”目标,分解为可执行、可考核的具体动作。
更为关键的是机制创新。晋城市构建起“市级统筹、县区落实、企业主抓、跨部门协同”的立体化工作网络。这张纵横交错、覆盖全域的“质量之网”,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了上下同频、左右联动,确保了“质量月”活动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域参与的“交响乐”
“三强”战略与内生动力锻造质量提升“主引擎”
质量提升,核心在于激活微观主体的内生动力。晋城市聚焦“质量强企、质量强链、质量强县”三大行动,精准发力,点燃了质量创新的引擎。
标杆引领,见贤思齐。一批卓越的质量实践者走到台前:山西省质量奖提名奖获得者晋钢集团,展示了智能制造的硬核质量:星心半导体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定义了高科技产业的精度;司徒小镇以质量盘活文化资源,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海诺科技凭专利优势,撬动质量升级。他们共同构成了晋城质量的“标杆矩阵”。
沉浸观摩,经验流动。晋城市组织45家重点企业深入晋钢的研发中心与生产一线,“沉浸式”学习全流程智能化质量管控。QC小组案例讲解、先进质量管理模式交流,这些“解剖麻雀"式的现场教学,为企业提供了摣可复制、可借鉴的范本。
精准滴灌,夯实根基。质量“三强”行动的落地,依赖于扎实的基层工作。质量强企,重在激发内生动力。206名首席质量官成为企业质量“守门人”,晋城市“山西精品”从7个增至13个,实现跨越式突破。1028个新培育品牌、411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标志着晋城市企业质量创新活力奔涌。质量强链,重在协同创新。晋城市围绕光机电、煤层气等核心产业链,构建“产学研检”协同机制,举办专利导航与转化对接活动,推动产业链营收增长24%,位居山西省第二,增强了产业链的韧性与竞争力。质量强县,重在特色培育。晋城市支持泽州、高平等地结合县域产业特色,探索差异化质量发展路径,使质量工作深植于地方经济土壤,形成“一县一品”的质量发展模式。
服务赋能与成果共享绘就惠企惠民“同心圆”
质量工作的最终价值,在于赋能发展、惠及民生。晋城市将“大质量”服务理念贯穿始终,推动质量成果转化为企业和群众的真切获得感。
“惠企直通车”开进车间一线。在泽州,质量服务小组以“室外宣讲+室内座谈”形式,为企业送去“晋质贷”等精准政策:晋城市市场监管局开发区分局指导企业接入省级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产品一扫查源头阳城、高平的“计量服务”“认证提升”等行动,直击企业发展痛点。这种“滴灌式”服务,让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
质量意识在广泛的宣传中普及,更在深度的互动中扎根。“局长接诉问诊”在陵川开场,局长与企业群众面对面,问题被逐一耐心解答,疏通了质量诉求的“毛细血管”。“实验室开放日”打开神秘大门,让公众亲见检测过程,构建起社会质量信任的桥梁。“你点我检”活动将快检台设在人潮涌动的万达广场,让市民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参与者。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活动,拉近了“高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监管护航守住安全底线。从450余家学校食堂、到无数个外卖订单;从节前月饼生产小作坊,到旅游景区、商超酒店的价格行为......严密的质量安全监管网络,筑牢了民生安全的堤坝,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晋城的“质量月”活动,远不止时间上的30个日夜。它展示了一个内陆城市如何通过系统性的顶层设计、聚焦性的战略路径和人性化的服务赋能,将“质量”从一句口号、一次活动,升华为一种发展生态和城市品格。这场从理念到行动、从政府到市场、从企业到民生的全域质量实践,正为晋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质量强国宏伟蓝图贡献扎实而深刻的“晋城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