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芬芳:
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由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晋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在晋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慧杰,请他介绍“十四五”时期全市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闫莉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史李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英。
首先,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慧杰作介绍。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慧杰: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市场监管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民生。“十四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抓好效率与公平、效率与秩序、发展和安全,倾力“发展大计”,身护“安全使命”、情牵“急难愁盼”,交出了一份护航经济、保障安全、服务民生的良好答卷。
一是聚焦赋能增效,当好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我们始终深入一线、对接企业需求,在质量技术、品牌建设、标准引领、知识产权等方面,下功夫、亮本事、做功课。质量强市是“强引擎”。 我们致力于构建质量基础优势,建成煤层气产业计量中心、铸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煤层气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3个省级质量基础设施平台;加大质量奖精准培育力度,推动1家企业获“山西省质量奖”提名奖,培育“山西精品”获证企业13家。标准引领是“新动力”。以标准化、品牌化引领企业提质增效,累计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26项,行业标准19项,省级地方标准24项。晋能控股被列入拟下达2025年国家标准化试点项目。知识产权是“金钥匙”。2021年至今,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1078件,增长127.4%;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21854件,增长107.9%;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11件,增长118.6%;新增地理标志18件,保持稳步增长。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6.8亿元。开展煤层气专利导航项目,构建“导航+决策+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把知识产权的“小业态”变成产业发展的“大服务”。
二是聚焦市场主体,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是发展的动力。我们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用行政执法的“减法”、监管服务的“加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坚决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深入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让“良币”驱逐“劣币”。共梳理政策措施文件9266件,清理277件:其中废止253件,修订24件。持续加大惠企服务。办好“惠商保”个体工商户保险项目,为8174户个体工商户赔付5188.91万元。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行“七分服务、二分监管、一分执法”执法方式,实施首违不罚、轻微免罚,2021年以来办理包容免罚案件1289起,减免处罚金额5000余万元,执法力度与温度更好兼顾。助力放心消费创建。2021年以来共接收投诉举报64858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567.99万元;线下无理由退货单位达到1225家;累计完成信用修复7.6万件,助力经营主体轻装前行。
三是聚焦底线红线,筑牢风险防控“防护堤”。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更是市场监管的底线、红线、生命线。我们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在心上”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夯实“三品一特”安全监管基础。食品药品安全标本兼治。“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64973批次,不合格率2.82%、结果公示率100%;药品抽检2047批次,合格率持续保持99%以上;2021年以来,全市共查办食品药品违法案件6160件,移送公安机关涉刑案件99起。工业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安排专项经费1300余万元,完成8513家企业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10479批次,依法处置不合格产品414批次。特种设备运行安全总体平稳。排查特种设备单位5027家,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734份,办理案件189件,市场监管领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四是聚焦急难愁盼,办好群众身边的“暖心事”。市场连着民生,五年来,我们坚定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心头大事”办。抓关键技术支撑,建成43家食品快检室,市综检中心检验参数增至113个,“农批快检”民生实事项目完成率98.28%,排名全省第二。抓重点部位覆盖,全市集贸市场公平秤配备率100%;“红黄蓝绿”共享单车电池更换率达100%。建设校园“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督平台,全市456家学校食堂、3家校外供餐单位视频监控向社会开放。抓线上线下一体,“966333”电梯应急救援平台、10支市级执法队伍下沉主城区、55个基层所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工作全省领先,收获了群众的点赞和好评。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接力跑,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十五五”战略部署,牢牢把握工作着力点,当好服务发展的执行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安全底线的守护者、高效监管的实践者,为谱写晋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我就先简要介绍一些情况,接下来我将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大家!
李芬芳:
下面,请记者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
记者,食品安全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请问“十四五”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有什么亮点举措呢?谢谢!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英:
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支持。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群众生活中感受最直观、关注度最高的民生要点,更是我们市场监管部门履职尽责的集聚点、发力点。“十四五”以来,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全面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我们努力让群众吃上“放心餐”: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包保责任体系,全市3660名干部与19392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精准匹配,覆盖率100%;11995家餐饮单位实现风险分级管理;打造5条餐饮安全放心街区、12家放心店、20家网红店,聘任100名退休老干部、105名外卖骑手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推出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跨区域联动、生鲜肉“三栏工作法”“无堂食外卖+电子眼”“随手拍”举报等举措,形成“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追责”全链监管闭环。
我们努力让市民吃上“放心菜”:全市食用农产品种养殖环节推行“合格证+追溯”制度,1308家主体纳入追溯管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省定“农批快检”民生实事项目完成率98.28%,排名全省第二;建成43家食品快检室,综检中心检验参数增至113个,农产品定量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从农田到餐桌”安全底线更加坚实。
我们努力让学生吃上“放心饭”:联合教育部门创新“统一采购+定点采购”模式,通过“三级筛选机制”严选供应商,实现公办中小学食堂农药快检全覆盖;实现开学季校园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全覆盖;整合全市456家学校、3家校外供餐单位资源,建设校园“互联网+明厨亮灶”社会监督平台向公众全面开放,推动构建校园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我们努力让食品贴上“放心牌”:“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64973批次,抽检结果公示率100%;开展肉制品、外卖食品、校园周边、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等17项专项整治行动;共查办食品违法违规案件4893件,罚没款1271.09万元,有效震慑了食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严作风守牢安全底线,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坚实保障!
记者,质量强市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刚才的介绍中也提到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在强化品牌建设、突出标准引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能否再详细介绍一下相关情况?谢谢!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史李强:
感谢记者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质量强市战略部署,聚焦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强基“四强”融合发展。
一是质量强企、品牌培育迈出“新步伐”。加大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力度,打造一批质量优、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山西晋钢智造荣获山西省质量奖提名奖,培育皇城相府、高平泫氏铸造集团等“山西精品”获证企业13家,晋钢控股集团、海诺科技等11家企业入选质量强省领军企业库,泽州县斯诺尔铸造等16家企业入选全省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重点企业培育库,有效带动全市产业质量与品牌影响力整体提升。
二是质量强县、质量强链进入“快车道”。泽州县、高平市、陵川县成功入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县培育库,城区、阳城县、沁水县、开发区的质量强县培育工作也在稳步推进,有望“十五五”入选总局培育库。晋城煤化工产业链成功入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链省局牵头项目。同时,全市高端涂镀材料、高平生猪养殖、陵川中药材精深加工3个特色产业链入选省局质量强链项目,为质量强市工作筑牢基础。
三是质量强基、惠企直通服务跑出“加速度”。建成检测中心、技术中心、检测点、检测机构共234个,其中国家级机构2个。推动标准化、品牌化引领产业发展,在光机电园区组建以“一站七室”为总体架构的“晋城市光机电产业惠企直通服务站”,为晋城“1+130”光机电产业集聚群内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 ,全市共建立7个惠企直通服务站,可全方位提供品牌培育、质量提升、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服务,确保市场监管领域各类政策 “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平等共享”。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质量强市目标与公众关切,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质量工作与全市重点任务深度融合;坚持创新驱动,实施“大质量”工程,深化惠企服务,持续提升质量强市建设水平。谢谢大家!
记者,请问“十四五”期间,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特别是涉企服务方面,有什么好的成效?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闫莉莉: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的“硬指标”,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我们全链条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不断激活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科技创新的更大能量,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持续完善。高标准制定《晋城市“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促进知识产权创新发展若干支持政策》等政策文件,连续五年高规格召开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会议;着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率先构建行政保护与司法审判、仲裁调解、检察监督有机衔接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全市共建成7个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21个知识产权服务指导站、3个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
二是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十四五”期间,晋城新增专利7465件,其中,新增发明专利808件,实用新型专利6294件,外观设计专利363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20年的474件增至1078件,增长127.4%,年均增长18.9%;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21年的188件增至411件,增长118.6%,年均增长25%。商标有效注册量由2020年的10506件增至21845件,增长107.9%,地理标志数量由6件增长至24件。4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项专利荣膺中国专利优秀奖,实现零的突破。
三是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释放。我们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累计帮助企业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6.8亿元,惠及企业57家次,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全面推行专利产品备案制度,完成产品备案79件,认定为专利密集型产品4件。实施专利转化项目,推动12个项目实现转化,争取省级资金400余万元。落实惠企政策,累计发放奖补资金468万余元,降低了企业成本。加强地理标志培育推广,“高平大黄梨”“沁水蜂蜜”等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开展具有晋城特色的煤层气产业专利导航,建成专题数据库,为煤层气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以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为主线,着力强化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推进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加强知识产权高标准保护、打造知识产权高品质服务、深化知识产权高水平管理,更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倡导“服务型市场监管”理念,请问我们在助企纾困方面是如何把握时效度的,都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慧杰: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谢谢你的提问。监管也是服务,市场监管的目的是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2022年,我们提出打造“服务型市场监管”队伍,目的就是要打破“冷冰冰的执法者”印象,从“重处罚”向“重服务”转变,做到服务“无处不在、无事不扰、无微不至”,与企业发展“将心比心、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努力让服务更有温度、执法更有准度,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留好“青山”、蓄好“活水”。
一是盯住需求,精准服务。我们聚焦企业所需所盼,通过开展“局长接诉问诊”活动,建立市场监管与企业常态化沟通渠道,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举办了7期,共接收“挂号”信息172项916条,惠及企业5894户、群众90.21万人,推动地方政府投资1.6亿元,帮助企业融资2.87亿元,普惠性贷款1.09亿元,减免费用77.4万元。针对企业经营中的堵点难点,我们推出的个体工商户保险保障工程,争取财政配套资金1200余万元作为保费全额出资,个体工商户无须办理任何手续,在特定情况下即可免费参保、免申即享,目前累计赔付达到了5188.91万元。
二是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用好用足市场监管助企政策“工具箱”,推动政策供给与企业需求双向奔赴,出台21条助企纾困政策,率先在全省发布《优化信用修复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8条举措》,累计完成企业信用修复7.6万件;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为1.52万户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推荐融资55.97亿元,帮助712家小微企业获得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997张。聚焦平台经济、自然垄断、技术创新等重点领域,查办不正当竞争案件33件、重点行业价格违法案件21件,积极推动行业自律依法竞争,提升企业合规管理能力。
三是无事不扰,有需必应。推行“柔性执法”“说理式执法”,今年以来,办结案件2340件,依法不予行政处罚达到了379件,占比16.2%;建立“企业安静期”制度,探索创新“内部综合+外部联合”“法治监督+标准化”的监管模式;对“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期”监管,在包容期内采取建议、提醒、约谈等柔性监管方式,市县两级监管部门指导帮扶企业600余家次,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下一步,我局将持续深入探索创新,聚焦企业需求,推动政策资源和监管服务精准对接、优势互补,实现“最小干预+最优服务”,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谢谢大家。
李芬芳:
提问到此结束,各位记者还有其他问题或者采访需求可在会后与我们联系。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支持,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